咨詢電話
021-80392549
近日,工業和信息化部、教育部等17部門印發《“機器人+”應用行動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,提出到2025年,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,服務機器人、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,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。
《方案》指出,為加快推進機器人應用拓展,決定開展“機器人+”應用行動。《方案》明確了主要目標,提出聚焦十大應用重點領域,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方案,推廣200個以上具有較高技術水平、創新應用模式和顯著應用成效的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,打造一批“機器人+”應用標桿企業,建設一批應用體驗中心和試驗驗證中心。
《方案》明確深化重點領域“機器人+”應用,增強“機器人+”應用基礎支撐能力,提出構建機器人產用協同創新體系、建設“機器人+”應用體驗和試驗驗證中心、加快機器人應用標準研制與推廣、開展行業和區域“機器人+”應用創新實踐、搭建“機器人+”應用供需對接平臺等。
在農業方面,研制耕整地、育種育苗、播種、灌溉、植保、采摘收獲、分選、巡檢、擠奶等作業機器人,以及畜禽水產養殖的喂料、清污、消毒、疫病防治、環境控制、畜產品采集等機器人產品。開發專用操控系統、自主智能移動平臺及作業部件,推動機器人與農田、農藝、品種相適應,實現信息在線感知、精細生產管控、無人自主作業、高效運維管理。打造丘陵山區、大田、設施園藝、畜牧水產、貯運加工等農業機器人應用場景。加快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和生產裝備智能化改造,推動機器人與農業種植、養殖、林業、漁業生產深度融合,支撐智慧農業發展。
近年來,隨著農業數字化轉型加快,我國農業機器人發展也迎來高光時刻,成為各大農企發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裝備。在2021年年底發布的《“十四五”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》就已明確,要加快農業人工智能研發應用,重點研制果園除草、精準植保、采摘收獲、畜禽喂料、淤泥清理等農業機器人。有機構預測,到2026年,農業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.44億元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喬紅表示,我國農業呈現人口多、耕地面積較多、作物種類多,但勞動力少、人均耕地少的特點,打通農業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接口,有望實現更好的自主、高效、精準和低成本的中國特色農業應用和發展。